"白天执纪审查,晚上送外卖创收"——四川遂宁一位纪检干部的双重身份引发热议。 当公务员薪资遭遇房贷、育儿等现实压力,利用业余时间跑单究竟算违纪还是励志?孙先生的案例撕开了体制内增收困境的一角,更折射出党纪国法与人情冷暖的微妙平衡。
事件聚焦:消防员转业干部的正规"副业"尝试
四川遂宁孙先生的经历堪称公职人员兼职的"教科书式操作"。这位有12年消防员经历的转业干部,去年底进入船山区某单位从事纪检工作。2025年7月10日单位下发允许副业通知后,他当天提交申请,次日获批即购买电动车注册外卖平台。
其运作模式极具参考价值:严格限定在"下班后20:00-23:00"三小时,日均完成15-20单,收入稳定在百元左右。更难得的是他将送外卖比作"游戏任务",既缓解经济压力(自曝月薪仅4000余元),又延续消防员时期服务群众的习惯——曾劝阻居民电瓶车进电梯并普及消防知识。
政策红线:《公务员法》与党纪的明文规定
现行法律框架下,《公务员法》第五十三条禁止"从事营利性活动"需与《党纪处分条例》第九十四条结合理解。核心争议在于"营利活动"的界定:2019年安徽副镇长开滴滴被查时,政策执行偏刚性;而今遂宁案例显示,纪委监委已明确"体力劳动类兼职"与权力寻租的本质区别。
关键突破在于政策表述中的"违反有关规定"前提。中央纪委近年多次释法,将送外卖、跑滴滴等纯体力劳动,与"挂证取酬""有偿中介"等利益输送行为区隔。宝应县监察委曾公开表态:"公务员周末送外卖原则上不违纪",但必须满足三个硬条件——报备批准、时间隔离、职权零关联。
合规三要素:体力劳动类副业的生存空间
孙先生案例之所以成为标杆,在于完美契合纪委监委强调的合规要件:
1.时间要素:每日18:00下班后间隔2小时才接单,确保与本职工作物理隔离;
2.职权隔离:纪检干部与外卖平台不存在任何职务交集,区别于利用审批权"变现";
3.程序正义:书面申请中明确标注平台名称、预估时长、收入用途(补贴育儿支出)。
值得注意的是,其单位在批复中特别要求"不得穿着制服送餐""避免在管辖区域接单",这些细节恰是政策灵活性与严肃性结合的缩影。
现实启示:基层公职人员的增收困境与出路
孙先生并非孤例,其同事中有人跑代驾、开网约车,反映基层公务员普遍困境。北京人社局副处长王林曾体验送外卖12小时仅赚41元,而孙先生时薪达33元,这种差异凸显兼职收益的残酷真相:体力劳动价值与技能熟练度和各地区平台规则设置强相关。
更深层矛盾在于体制内薪酬体系。中西部基层公务员月薪多在3000-5000元,面对动辄百万的房价,单纯道德约束难解生计压力。遂宁案例的可贵之处,在于单位主动下发通知为合规兼职"开绿灯",这种务实态度比空谈"奉献精神"更具温度。
政策边界:这些"副业雷区"绝对不能碰
纪委监委明确划出6条高压线:资格证书挂靠取酬、利用职权介绍工程收取中介费、违规参与民间借贷获取高息、经营同类业务与职权冲突、在管辖区域从事经营活动、影响本职工作质量的过度兼职。
公职人员的每一份收入都该晒在阳光下。 孙先生的电动车承载的不仅是外卖餐盒,更是一个透明社会的可能性——当规则清晰执行有力,送外卖这样的"小事"也能成为制度进步的注脚。
股票配资网址之家,配资之家主要有配资炒股,炒股配资网站拾必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