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【第2629期】
七月的光影里,总有些记忆像老式放映机的齿轮,一格一格碾过岁月的胶片,其中最郑重的一张,是一百多年前,革命先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。我们选择在这样的季节回望过去,因这炽热的光线里,历史会显影得格外清晰——不是教科书里扁平的字句,而是带着体温的、会呼吸的史诗。或许我们永远无法复现那个年代的灼热,但透过这些泛着历史包浆的镜头,至少能让年轻的手指,触到信仰最初的温度。这个七月,让我们以目光为祭,在光与影的交替中,触摸“红色烽火”中依然滚烫的初心。
银幕上闪过陈其美与陶成章在军政会议上手枪与炸弹的生死对峙,军阀粗野的狂笑与革命者愤怒的呼喊交织。《建党伟业》以戏剧张力撕开了1911年混沌中国的第一道裂缝。这部为建党90周年献礼的史诗,在韩三平与黄建新的掌镜下,以173位演员的群像之力,重现了从辛亥革命到南湖红船十年间的风云激荡,它绝非教科书式的历史复述,而是一场用胶片重铸的“觉醒年代”。
影片以三条主线织就历史经纬:近代大事件的血色轨迹、青年毛泽东的求索之路、思想界的交锋与嬗变。这种结构看似庞杂,却精准捕捉了那个“六年两次帝制回潮、三任总统更迭、四场内战爆发”的时局,尤为珍贵的是,影片拒绝脸谱化书写。袁世凯签署“二十一条”时面露狰狞,却在日本使者面前摔杯怒吼“山东是中国的”;蒋介石刺杀陶成章时阴鸷如黑帮杀手,眼神却燃烧着扭曲的救国狂热。历史的灰度在此显现——卑劣与血性往往共生。
影片大胆融合纪实、惊悚、抒情三重基因,让历史有了心跳。五四运动的长镜头如海啸般席卷银幕,学生举冤字血书跪喊“为四万万同胞申冤”,士兵持枪的手因一句“同胞”而颤抖,这是理想主义最炽热的燃烧。当镜头转向南湖,周迅饰演的王会悟一袭素衣执伞回眸,烟波中《国际歌》低徊,肃穆的诗意消解了历史的沉重。最精妙的当属惊悚笔法,陈公博夫妇电梯遇险、隔壁枪声骤响的段落,以希区柯克式悬念折射建党初期的险恶环境。历史在此不再是名词,而是动词。
在宏阔叙事之下,人性的微光才是穿透时代尘埃的利刃。蔡锷与小凤仙车站诀别,“你是中国人的,也是我小凤仙的”一语,将私情升华为家国大爱;毛泽东肩扛杨开慧看烟花时,青年恋人的欢愉与“从此没有安生日子”的预言形成悲怆伏笔;李大钊狱中送别陈独秀时紧握的双手,比任何宣言都更昭示信仰的力量。这些被历史课本“简化”的先驱,在银幕上重获体温与心跳。
当12位代表在烟雨南湖压低嗓音唱响《国际歌》,银幕内外形成奇妙的信仰共振。这场戏的震撼在于“小”,没有红旗漫卷,没有礼炮轰鸣,仅一叶扁舟载着年轻人的家国大梦。正是这簇星火,点燃了后续百年的燎原之势。影片结尾处,王会悟伞尖滴落的湖水与船舱透出的暖光交映,象征着一个政党从风雨飘摇走向光明的隐喻。
今日回望,红船上的“大梦”已成广厦千万间,当观众为百年前同龄人的热血泪湿衣襟,当“蔡锷掷杯”“南湖歌声”成为短视频平台二创素材,我们知道,历史从未远离,它永远等待着被唤醒、被挖掘、被铭记。影片的价值不在复刻往事,而在以银幕为舟,载今人溯游至精神源头,在物质丰盈而信仰多元的当下,那份“为四万万人争人格”的初心,仍是锚定时代的压舱石。
来源 | 我们的太空(ID:ourspace0424)
作者 | 倪佳晨
专栏主笔 | 余夏琳
组稿编辑 | 彭钰
校对 | 李文辉
主编 | 张文军
邮箱 | ourspace0424@163.com
股票配资网址之家,配资之家主要有配资炒股,炒股配资网站拾必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